張家銘在臉書粉絲頁「基因醫師張家銘」發文表示,很多人以為便祕只是幾天沒排便,但其實遠不只是這麼單純。它是一種身體發出的訊號─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了、排便的自然機制被壓抑了,而我們卻還常用錯誤的方式去處理,比如一味地吃更多纖維,反而讓腸子更緊繃。
英國營養師協會在2025年發表的一份飲食建議,是一份專門針對「成人慢性便祕」的完整飲食管理指南,張家銘說,在所有的飲食介入中,「車前子殼纖維」(psyllium)是研究中效果最穩定、證據最強的「明星選手」。它不是草藥,也不是進口保健品,而是一種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纖維,會在腸道中吸水膨脹,變成柔軟的凝膠,幫助糞便順利通過。每天攝取超過 10 克的車前子,可以顯著增加排便次數、讓糞便變軟、減少用力排便的情況。
張家銘說,很多人吃了車前子沒感覺,關鍵就在「劑量不夠」。市面上一小匙的粉末,大概只有3至5克,效果可能不明顯。臨床上,建議從每天兩小包(約12克)開始,搭配大量水分,腸道很快就會給出回應。
除了車前子,這份指南也給出三種被明確證實有效的天然食物與飲品:奇異果、梅子(prunes)、高礦物質水(high mineral water)。奇異果不只是維他命C高,它還富含天然酵素與獨特果膠,能溫和促進腸道蠕動。研究顯示,每天吃兩顆奇異果,就能明顯增加排便次數,改善糞便質地。
而梅子則因含有天然山梨醇(sorbitol),有輕微刺激腸道的作用,也被證實能增加排便頻率。不過要注意,腸躁症的人不一定適合,會造成脹氣。
張家銘說,自己感到最驚訝的,是高礦物質水的療效。只要含有較高的硫酸鹽與鎂,天然礦泉水就能明顯提升腸道的水分吸收,幫助便便濕潤滑順地通過。他會建議病人選擇標示含鎂量高的氣泡礦泉水,取代日常飲水,很多人不到1週就感受到差異。
生活應用的黃金三步:科學證據如何變成可被身體感受到的變化
- 第一步:讓腸道感受到「對的纖維」,而不是「大量纖維」。很多人誤以為纖維吃愈多愈好,但其實腸道最需要的,是能溫和刺激、吸水膨脹、又不造成刺激的「可溶性纖維」。張家銘推薦每天至少補充10克車前子,搭配一大杯富含鎂、鉀等礦物質的水。大多數人到5天內就能發現排便變得自然、有型,不再乾硬像石頭。那種「上廁所像在比腕力」的日子,也會慢慢過去。身體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您 - 它喜歡這樣的改變。
- 第二步:在生活裡建立「腸道節奏」。因為腸道真的是有記憶的器官。每天早餐後,給自己3到5分鐘,安靜地坐在馬桶上。不滑手機、不期待馬上排出什麼,只是單純讓大腦跟腸道重新建立「對話」。張家銘說,這是一種習慣的建立,也是一種神經迴路的重訓。有不少患者光是做這一步,便祕就改善了一半。當您開始發現腸道會在固定時間「主動跳出來說:我準備好了」,那就是身體正在往健康方向走的訊號。
- 第三步:用益生菌微調腸道的舒適度。如果你的便祕常伴隨腹脹、放屁多、腸子常覺得緊緊的,那可能是菌相失衡了。這時適當補充益生菌,會是一個不錯的調整方式。但是,益生菌的作用並不是立刻大量排便,而是讓腸道變得比較「好住」,像是肚子不再突然鼓起來、坐著不會有腸子被撐住的感覺、排氣變得比較規律。這些微妙但明確的身體變化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都感受得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