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書:賴清德全程用河洛語致詞是致命傷
本文作者認為,賴清德總統應該使用台灣人民普遍聽得懂的國語演講或致詞,而不應該使用河洛語(慣稱台語)。鄒保祥攝

|即時

投書:賴清德全程用河洛語致詞是致命傷

mirror-daily-logo

2025/07/13 06:00:00

攝影:

鄒保祥

張世賢/退休公務員
賴總統準備在近期完成「團結國家十講」,第二講已於六二四在桃園市客家青年會聚焦「團結」詳細闡述。他期盼台灣派和中華民國派團結反共,守護民主台灣,拒絕中共併吞,讓「團結」成為國家最堅實的防線。
在中共不斷派遣大批軍機軍艦,逼近台灣演習如何進攻奪占的今天,不待總統提醒,「團結禦敵」早就應該是全民共識,他之所以還要費心闡述,表示台灣內部此刻不夠團結。何以致此?恕我直言:做為強力主張台灣應該走向自由民主獨立之路的老客家人,我深刻感受到民進黨急於把台灣「河洛化」是致命傷。
賴總統在二講中指出,台灣經歷長達卅八年的戒嚴,發生過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、美麗島事件,許多人為了打破戒嚴、推動民主而犧牲性命。在這些犧牲者之中,有河洛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和所謂的「外省人」,他們的遺族後代理應同蒙國家真誠的道歉和撫慰。但賴總統在今年的二二八紀念會上,卻全程以河洛語致詞,好像只針對河洛人的受難遺族給予道歉撫慰似的,他好像不知道還有不少非河洛人聽不懂他說什麼,不知道這些人很可能感覺被忽略。或許,這是總統的無心之過,卻也可能是台灣全民至今未能緊密團結的原因之一。
多年以來,一些台派朋友都指責我不讓人講河洛話,實在很冤枉。我只是主張在公共場所談論公共事務時,要使用最大多數人聽得懂的語言,讓宣講的效果極大化,同時也讓各族群都因聽懂而感到普受尊重。這是促進團結的第一步,如果有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,怎可能要他和你團結在一起?至於在除此以外的場所,你要使用什麼語言是你的自由,沒人會有意見。
我之所以會如此主張,有其歷史背景。無可諱言的,從前墾拓時代族群械鬥的創傷,對弱勢的客家人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,還有不少客家人對河洛人主導的民進黨沒有好感,許多聽不懂河洛話者對民進黨把河洛話等同「國語」使用的旁若無人,甚至很反感,野心政客施予小惠就容易靠過去,客家人居多的縣市會出現偏藍的苗栗國、花蓮國,這是不可忽視的背景因素,請勿單方面指責客家人不識時務。當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總統,在該黨六二八全代會上全程以河洛語致詞時,更會被許多客家人認定民進黨就是「河洛黨」,要他們向心團結,並不容易。
當許多中立的「外省」族群紛紛站出來,即使遭受打壓羞辱也要堅持罷免親共藍委時,當「中華民國派」的正藍旗首度和台獨旗同場飄揚時,許多人都感動落淚。如果民進黨此後能展開胸襟,從心出發,使用絕大多數人都聽得懂的華語談論公共事務,必定會有更多客家人、「外省人」和正藍軍團結守護「中華民國台灣」,反共保台會更有希望。當共匪知難而退,台灣穩如泰山時,大家再妥善制定保存發揚各族群語言文化的辦法,將可昂首闊步走上先進的文明軌道,建立自由民主的福利國家。

★《鏡報》徵文/《鏡報》歡迎各界投書,來文請寄至:editor@mirrordaily.news,並請附上真實姓名(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),職稱與聯絡電話。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,請另投他處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