眩暈2年跑急診4次!50歲女確診自律神經失調、靠中醫康復
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表示,工作忙碌、緊繃又缺乏運動,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。(醫院供圖)

|即時

眩暈2年跑急診4次!50歲女確診自律神經失調、靠中醫康復

mirror-daily-logo

2025/09/08 10:19:00

記者:

梁孝傑

50多歲的梅姓女子,2年前開始反覆出現嚴重眩暈,不僅在街頭突然暈倒扭傷腳踝,還因頭暈、頭痛、噁心嘔吐,在短短3個月內4度進出急診。看遍心臟內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神經內科,多數醫師診斷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建議減壓與好好睡覺,卻始終未見改善。直到半年前尋求中醫調理,經過4個月治療,症狀明顯好轉,終於擺脫暈眩與急診夢魘。
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表示,這位患者初診時虛弱到必須扶牆才能走進診間,坐下後直接趴在桌上,聲音微弱、對話斷斷續續,狀態非常差。把脈發現脈象細弱無力,屬於「虛脈」,再加上臉色蒼白、步態不穩與視線模糊,顯示全身氣血極度不足。
深入詢問生活習慣後,發現她因工作忙碌,長期以生菜水果代替正餐,加上壓力大、缺乏運動,導致「虛寒體質」,血液循環越來越差,最後演變成嚴重眩暈與全身虛弱。瞿瑞瑩指出,這就是典型的脾胃火力不足,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,水濕滯留體內,上泛干擾腦部,因此患者才會長期陷入暈眩、頭痛、噁心的困境。
治療方向以溫陽健脾、利水化濕、活血通絡為主,透過中藥調理恢復脾胃運作,幫助身體代謝多餘水分,同時改善血液循環。梅女士同時也配合生活調整,逐步避開生冷食物,重視蛋白質攝取,每週固定泡腳促進循環。等到體力慢慢恢復後,才開始從坐姿腳踏車運動起步,循序漸進地增加至滑步機全身運動。
她驚喜發現,以前不太會流汗的體質,經過調理後竟能在運動時大汗淋漓,暈眩消失、頭痛改善,身體循環變好,體重也因此自然下降3公斤。她笑說:「感覺整個人重新活過來。」
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麗如提醒,病後運動不可躁進,應採漸進方式恢復體能與健康。(醫院供圖)_2025-09-08.jpg
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麗如提醒,病後運動不可躁進,應採漸進方式恢復體能與健康。(醫院供圖)
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麗如則提醒,病後想恢復運動習慣,切勿躁進。建議從低衝擊、緩和性的運動開始,例如坐式腳踏車、踝部沙包抬腿練習,運動時間由15分鐘逐步增加。每次運動應控制在有點喘,但還能講話的強度,並保留暖身與緩和伸展時間。若不想增加下肢關節負擔,也可選擇水中運動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