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秀蘭指出,過去幾年,半導體產能被視為談判的武器,各國爭相要求晶片廠到當地設廠,從成熟製程一路競爭到先進技術。然而,一個新的競爭關鍵正在浮現:「你手上有沒有掌握關鍵材料?」。
她舉例,幾年前日本對韓國的制裁,就是針對幾項關鍵的電子級化學產品,這顯示了材料供應的脆弱性。徐秀蘭強調,材料的複雜之處在於,許多化學品有其保存期限,難以大量囤積,但一旦斷鏈,「沒有你就做不出來」。
徐秀蘭特別點名多項需要高度關注的關鍵材料,這些材料的供應來源往往集中在極少數國家。包含稀土、高介電常數(High-K)材料、光阻劑、CMP研磨液,還有稀有氣體,徐秀蘭提到,烏克蘭戰爭一爆發,市場就立刻擔憂來自該地區的稀有氣體供應。
碳化矽(Silicon Carbide)則是未來高散熱應用的絕對主力,但真正能穩定生產大尺寸、低成本產品的國家仍是少數 。
徐秀蘭特別提到「鎵」,指出它是氮化鎵 (GaN) 和砷化鎵 (GaAs) 的核心元素。她示警,目前全球約90%的鎵產量來自中國,且出口需要許可證 ,這意味著一旦政策緊縮,相關產業鏈將面臨巨大衝擊 。
因應 COVID-19 疫情和地緣政治風險,全球供應鏈策略已從過去的全球化、即時生產 ,轉向本土化、建立韌性的「以防萬一」模式 。
徐秀蘭表示,產業界從一開始被要求「台灣+1」,到現在客戶甚至提出「非中、非台(No China, No Taiwan) 」的要求 ,目的就是要確保供應鏈不會有任何意外 。然而,這種以成本換取韌性的作法,也導致整體成本必然會提高。
她最後呼籲,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要強,更要追求「穩定」與「永續」 。政府與業界應共同合作,透過國際合作、自主研發及發展再生材料技術 ,逐步提升關鍵材料的自主率 ,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穩固立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