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先進封裝持續供不應求,台積電2026年會持續增加先進封裝產能,以縮小供不應求的差距。」針對外界對於AI需求是否依然滿載,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一句話給足信心,不過卻也透露出資源分配的難題,台積電在6吋、8吋等成熟製程的產能利用率下滑,但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產能滿載,對於當年戰功彪炳的晶圓廠「老將」來說,重生成為不得不做的下一步。
台積電先進封裝大動作擴充產能,在嘉義科學園區設2座CoWoS先進封裝廠,今年5月已經動工,預計在2026年底完工,2028年量產,但目前產能依然短缺,讓台積電不得不釋出部分訂單給日月光、京元電等大廠。
業內人士分析,這讓台積電必須將產能利用率下滑的6吋、8吋廠轉成其他用途使用,目前傳出將停產的6吋廠,將用於先進封裝,在台灣仍有四座的8吋廠則是會持續整併。
在證實6吋廠停產後,台積電表示,為優化組織運作與精進營運效能,經完整評估,公司決定在未來兩年內逐步退出6吋晶圓製造業務,並持續整併8吋晶圓產能以提升營運效益。
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深分析師Jake Lai向本報表示,台積電正透過人力與產能重分配,加速向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領域轉移。在8吋製程,台積電面臨產能利用率下滑的挑戰,從2023年以來,產能利用率就維持在60~70%左右的水準。
因此,公司採取靈活調度策略,持續優化產線配置。例如,今年第二季開始,台積電已削減8吋廠區Fab5約3萬片/月(30K wpm)產能,以提升整體8吋產能利用率,同時將部分人力轉往先進封裝或12吋先進製程廠區。另一方面,隨著GaN(氮化鎵) 市場被中國廠商低價競爭,導致國際廠商獲利空間大幅縮水,台積電也選擇逐步退出 GaN的業務,以維持整體毛利結構的健康與穩定。
觀察台積電財報可以發現,台積電營收占比中先進製程的比例持續提升,公司重心也全力放在先進製程,至於歸屬成熟製程的德國廠、日本熊本一廠則是因為當地客戶有特殊需求,否則台積電近三年到未來可見的藍圖中,全都規劃興建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廠。
6吋廠、8吋廠就跟現在的12吋廠一樣,曾經也一度是營運主力,帶領台積電走過以往的黃金年代,打下現在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基礎,但隨著時代過去,當年老將也垂垂老矣,重生用作先進製程或先進封裝相關,依然能重生,為台積電突破當下產能不足的難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