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爾定律接近極限給台積電對手機會 鴻海蔣尚義:搶進先進封裝是關鍵
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、鴻海董事蔣尚義。

摩爾定律接近極限給台積電對手機會 鴻海蔣尚義:搶進先進封裝是關鍵

mirror-daily-logo

2025/11/06 11:14:00

記者:

謝承學

攝影:

謝承學

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、鴻海董事蔣尚義今日出席遠見高峰會時表示,摩爾定律的進步速度趨緩,反而給了競爭者追趕的機會,而台灣企業應當把握這個轉折點,「從系統設計搶進先進封裝」,以維持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。
半導體業界人稱「蔣爸」的蔣尚義表示,過去半導體產業的驅動者,如PC或智慧型手機,都是單一產品需求帶動。但現在,產業已進入由AI所驅動的時代。「AI以前的時代,都是單一產品需求,像手機、PC。」蔣尚義指出,「現在進入AI時代,生活工作上都離不開AI,所有電子產品都會有AI。」
他進一步分析,當前的AI發展仍處於基礎建設階段,主要集中在資料中心等單一產品。但未來將走向多元化產品的爆發期,涵蓋邊緣運算、AIoT、智慧汽車、機器人、智慧家庭、智慧城市等,將會出現「幾千種上萬種產品」,他強調:「應付單一產品跟多元產品是不一樣的。」
蔣尚義提到,現今最先進的製程,如台積電的三奈米,其設計費用大約高達20億美元。這使得IC設計公司需要投入2億美元,且產品必須能賣出10億美元以上,才能達到經濟效益。這對於未來多元化的AI應用產品而言,將難以承擔。
這就催生了「小晶片(Chiplet)」的發展機會。小晶片能夠將不同功能的晶片模組化,例如「像是AIoT,需要高端的只有運算」,可以將運算核心獨立出來,運用在不同的產品上,從而達到規模經濟。
蔣尚義認為,摩爾定律已經走到「接近物理極限」。這對於在晶圓製造領域擁有絕對領先優勢的台積電來說,是一大挑戰。他回憶在台積電研發團隊的成長,「台積電研發團隊,我加入的時候200個,我退休的時候七千個,對手越追越遠。」然而,當摩爾定律接近進步很慢的時候,「就給了追趕者機會」。
他強調,過去幾十年來,半導體產業的進步「就是靠摩爾定律」,使得封裝相對只「聚焦在怎麼讓價位降低」,技術發展較少受到關注,但如今情勢已經轉變,「摩爾定律遇到極限後,焦點放在封裝。」
他提到如台積電CoWoS等,代表了先進封裝已非傳統概念。台灣若想在下一個階段「不失掉地位」,就必須「搶進封裝市場」,同時在系統設計方面把握機會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