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書:問題蛋 追蹤溯源碼還要將風險阻絕在源頭
日前彰化縣於販售端抽驗雞蛋,竟檢出農藥「芬普尼」超標,引起消費者恐慌。圖/鏡週刊

投書:問題蛋 追蹤溯源碼還要將風險阻絕在源頭

mirror-daily-logo

2025/11/18 06:10:00

楊智強/社會科教師
彰化文雅畜牧場的芬普尼毒蛋事件,15萬顆問題蛋流竄全台,固然令人憂心。然而,這起食安危機卻意外地成為台灣食品安全體系的一次「實戰演習」,揭示了我們在進步與不足之間拉扯的現況。
值得肯定的是,政府首次透過雞蛋溯源碼系統,成功上演精準追蹤。當蛋殼上的溯源編碼鎖定後,問題蛋的流向、通路迅速釐清,有效遏止了全面性恐慌。這套由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任內推動的「逐顆噴印溯源編碼」,是台灣食安思維從被動應災轉向主動預防的重大里程碑。
然而系統再好,仍無法彌補「軟體漏洞」,那就是業者食安責任意識的嚴重不足。高雄市衛生局開出第一槍,對全聯鳳山分公司進行裁罰,便是對業者「被動等待心態」的強力糾正。該分公司因未能積極主動通知已購買問題蛋的消費者,而遭到開罰。高市府開這張罰單意義重大,它向所有食品業者以儆效尤。若想消極應付、等待政府明確下令才行動,已不再是選項。業者必須將「主動」配合視為最低義務。
然而,我們必須體認,追溯碼系統的成功是風險發生後的補救,而非預防。政府已經打下良好的溯源基礎,接下來更應乘勝追擊,將同樣的資源與決心投入到前端的風險預防。這包括建立更綿密、更常態化的蛋雞場風險監測機制,特別是針對環境消毒劑、飼料及用藥的管理,將風險阻絕在源頭。
毒蛋事件不能滿足於「追得快」的補救效率,而是必須嚴肅面對「如何會發生」的根本問題。食安不只是產業技術問題,更是政府治理的決心與對人民健康的承諾。溯源系統的突破,證明台灣有能力建立現代化的監管體系。民眾期盼的,是政府用更強硬的態度,主動出擊,徹底掃除產業鏈中的僥倖心態與管理黑洞。唯有讓問題蛋「零生產」,台灣的食安防線才能真正讓人安心。

★《鏡報》徵文/《鏡報》歡迎各界投書,來文請寄至:editor@mirrordaily.news,並請附上真實姓名(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),職稱與聯絡電話。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,請另投他處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