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蛋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物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卵磷脂、多種維生素(如A、D、E、B群、葉酸)和礦物質(如鈣、鐵、鋅、磷)。 蛋黃富含膽固醇、葉黃素和玉米黃質,而蛋白則主要提供蛋白質。
小兒科醫師蒼藍鴿(吳其穎)在臉書粉絲頁「蒼藍鴿的醫學天地」發文指出,吃雞蛋就會造成膽固醇過高其實是迷思,因為重點在於「烹飪方式」而非「雞蛋」本身。
蒼藍鴿說,像是「水煮蛋」對血中膽固醇幾乎不影響,若更改烹飪方式為「煎荷包蛋」,又剛好使用了動物油(飽和脂肪酸高),那麼就會讓膽固醇升高。反過來說,使用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健康植物油則影響較小。那麼如果是「炒蛋」的話,因為料理過程中常常會加入奶油,所以的確會升高膽固醇。
去年有一篇刊登於《營養學期刊》(The Journal of Nutrition)的研究,高齡者若每週攝取至少兩顆雞蛋,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達47%。除此之外,雞蛋中的膽鹼、Omega-3脂肪酸與葉黃素等營養成分,還有助於維持神經功能、降低發炎,並提升語言與認知表現。
復健科醫師王思恒也曾在臉書粉絲頁「一分鐘健身教室」中表示,實際上真正對壞膽固醇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是「飽和脂肪」而不是雞蛋,靠飲食攝取的膽固醇對血膽固醇造成的影響有限,大部份人每天吃個1、2顆雞蛋絕對沒問題,只有極少數人例外。